品牌理念: 機器Machine 平台Platform 群眾Crowd
這個時代的趨勢,大家有發現嗎?已經走向了虛擬的時代,魔鬼藏在細節裡,為大家介紹一下前幾大知名的平台的狀況:
全球最大的計程車公司-UBER 本身沒有車輛;全球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-Facebook,本身不在創造內容;全球最大的零售商-阿里巴巴,本身並沒有存貨;全球最大的住房供應商-AirBnb,本身沒有房地產。
這理念幾乎已經打破了原本的模式,因為台灣是一個零售業盛行的國家,很難相信沒有實體的基底,卻能成為各大平台的龍頭,到底是怎麼打造出自己的品牌?
全世界行為模式的演變一直在進行著,而在這個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,虛擬就是新霸主,而重塑商業世界的要素:機器/平台/群眾
1)平台對應的是產品
2)機器對應的是人腦
3)群眾對應的是專業核心
我們處在這世代的演變中,因此看起來是如此的自然,但不禁好奇,真的是以前的人想不到的嗎?其實不然,因為每個改變總是很多阻礙,像是上位者是否也能有同樣的眼界去認同這樣不可思議的趨勢?並還要願意去做嘗試,其實這也是一種被稱為「知識的詛咒」現象,或是「安於現況」害怕改變的狀態。
群眾=人,可以被區分為兩種模式:
- 不需費力的,直覺性反應也就是判斷力
- 需慢性並費力的,邏輯性思考
這兩種的微妙差異,造就了人與機器的不同,機器計算準確、出錯率少,人的體力有限,會有出錯,但是人的判斷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。這個理念就說明了,唯有人與機器的搭配才能創造出更多無限可能,大家也都擔心機器可以取代人類嗎?我想並不是這麼容易的,畢竟機器是我們”教“出來的分身,而不是要來取代自己的。就像是廣告機制一樣,總會不停的更新系統,系統可以去學習著怎麼找出潛在客戶,達成KPI,而很多人也會擔心是否系統越來越聰明,以後就可以取代AM操作廣告的工作了?其實,這只是在分擔我們AM的工作而已,讓我們可以省掉更多的虛工,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下一個策略,可以讓我們更安心地創造自己的價值,而不是擔心被取代。
成功平台的要素:
- 早一步入場,一直以來都是越早開始才能有越充足的經驗
- 懂的利用互補,創要出效益
- 大方開放平台,擴大使用者使用
- 維持開放的原則,並對平台優化
- 用戶為王,使用者體驗
現在就是消費者為大,體驗為指標的世代,因此每一個流程以及誘因都息息相關著消費者的下單與否,更要懂得如何抓住客群的目光,最重要的就是“順暢”,愛因斯坦說過:盡量簡化事情,但不能簡化過了頭。流程要順暢,但不能過去的簡易,因為太過簡易的步驟,會錯失獲得使用者寶貴的經驗資料。
核心也是代表著:網路效應、互補性的搭配、一些好處或是優惠、完整、即時性的經濟效益,重點就是在於“彈性”這個誘因,讓使用者願意持續的在平台上互動。
一個成功的平台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新品牌,
就許多方面來說,平台的專業度或是創立的核心是重要的,但是跟群眾相比較起來,就不是第一主角了,在這體驗的時代,群眾已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。
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,消費者的每一的行動,都是建立品牌的最佳時刻,這也不是用話術可以去改變的,因為體驗就是最直接的決定
留言列表